高质量陪伴:重塑家庭教育,打破形式化桎梏

发布时间:2024-08-22   来源:网络   阅读:1561

近日,各大电商台及二手交易软件上,一种“奇怪”的生意悄然兴起——空牛奶盒与空笔芯被明码标价出售,且销量不低。

这一现象的根源,可追溯到多地学校为推广环保教育和激励学生勤勉学习而布置的特殊作业。但家长的过度参与及竞争心态,却让这份“自愿”逐渐异化为“必做”,甚至催生了购买空盒空芯以完成任务的“捷径”。

诚然,从教育的初衷出发,无论是通过收集空牛奶盒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还是通过空笔芯的收集激励学生勤勉学习,都是旨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积极举措。然而,当这些活动被形式化、功利化,甚至成为家庭负担时,其教育效果便大打折扣。孩子们非但没有从实践中获得真正的成长与感悟,反而可能学会了投机取巧,对教育的本质产生误解。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指出:“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一个灵魂。”教育应是一种心灵的交流与启迪。而家庭教育作为孩子成长的摇篮,直接影响孩子的性格形成与价值观建立。但在现实生活中,不少家庭的教育方式却陷入了形式主义的泥潭。家长往往将陪伴简化为物质上的满足或时间上的共处,忽视了情感交流、兴趣共鸣与价值观引导的重要性。这种“人在心不在”的陪伴方式或以完成作业作为教育终点的教育方式,不仅无法给予孩子真正的关爱与支持,还可能加剧亲子关系的疏离感。

13岁的张同学在接受采访时坦言,家庭的日常互动几乎总是围绕着学业展开,即便是周末的闲暇时光,也常常被作业辅导填满。父母与孩子之间缺乏真正的情感交流与兴趣共鸣,使得家庭氛围变得沉闷而压抑。这一现象并非个例,相关调研数据显示,许多家庭在陪伴过程中都存在类似问题,家长与孩子之间的情感联系日益淡薄。

面对家庭教育中的形式主义倾向的问题,iEnglish未来教育研究院副院长杨光指出,父母的“现在”在一定程度上是孩子的“未来”。因此,家长应当主动走出形式主义的误区,认识到真正的陪伴不仅仅是物理空间上的共处或物质上的满足,更是心灵上的交流与共鸣。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家长可以积极尝试多样化的陪伴方式。亲子共读便是一个极佳的桥梁,它不仅能增进亲子间的情感交流,还能拓宽孩子的视野,激发阅读兴趣。同时,户外运动也是不可或缺的陪伴方式之一,它能让家长与孩子共同体验自然之美,增进体质,更在无形中加深了彼此之间的默契与理解。

此外,科技的飞速发展也为家庭教育领域带来了革新性的变化。以iEnglish智能英语学习解决方案为例,这款融合了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的产品,不仅为孩子们量身定制了高效的个性化学习路径,还巧妙地成为了亲子互动的桥梁。通过iEnglish,家长不仅能够引导孩子进行个性化学习,还能共同参与其中,享受亲子共读的温馨时光。

iEnglish推出的学习成长营活动,便是这一理念的生动实践。其中,为期30天的学习成长营,倡导家长每天陪伴孩子进行不少于30分钟的有效阅读。在这一过程中,通过亲子陪伴不仅培养了孩子的阅读习惯,更让家庭教育的内涵得到了升华,从单纯的物质与时间陪伴,转变为心灵与智慧的共同成长。

顺利从1000天iEnglish阅读成长营结营的陈同学的妈妈分享到,iEnglish专门设置的“家长圈”、“信箱”等板块,不仅可以实时了解孩子的学习进步,助力孩子打卡,还可以在相互陪伴中增进亲子关系,让家长的陪伴不再只是形式的空间共处或完成学习任务,而是真正的情感沟通。

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家庭、学校与社会的共同努力。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应摒弃形式主义的束缚,以高质量陪伴为基石,为孩子营造一个充满爱与关怀的成长环境。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与健康成长。